以牡丹為媒,以綠園為體,任城區安居街道四季牡丹生態園依托油用牡丹這一“大品牌”,巧發力,下狠功,打造林下種植新業態。不僅能觀賞,還能榨出高品質、高附加值的油料,油用牡丹成為區域范圍內“牽一接二連三”的“關鍵一招”,變身助力三產的“發動機”,成為了鄉村振興的“神奇花”。
“目前全國主產區的牡丹籽,98%都在安居存放,發展油用牡丹,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園區負責人謝明珠說,大力發展油用牡丹,打造牡丹小鎮,打造“牡丹扶貧”的任城路徑和任城樣板,為全國油用牡丹發展提供寶貴工作遵循,是目標,更是動力。
價錢高:一斤牡丹油,能賣一千塊
該園區以2000畝地帶動周邊地區5000畝地種植,每畝產油用牡丹籽400公斤左右,畝收入1萬余元,榨出的油每斤能賣1000元,這是四季牡丹生態園近兩年交出的“成績單”。說起園區油用牡丹的種植,園區負責人謝明珠表示,正確的道路和方向讓她充滿了信心。
“從農業局退休后,我就想著做老本行,考慮到國內油料作物緊缺,就重點考察了油用牡丹,發現前景廣闊。”謝明珠說,油用牡丹榨出的油,不僅能吃,還富含多種營養。
一瓶4兩的牡丹油,價格868元,這讓很多人想不到。“相比于價格高昂的橄欖油,牡丹油更具營養價值,產品附加值也更高。”據了解,園區先后與中國林業科學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簽訂科學合作協議,成立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油用牡丹博士科研工作站”,并聘請3名院士,成立油用牡丹院士工作站,每年投入科技研發經費50萬元,為油用牡丹的科技研究和產品研發增收提供了強力保障。
水平高:管理模式新,出油品質高
圍繞“上喬下灌”套種的林下經濟新理念,積極探索并形成成熟的“文冠果、杜仲+油用牡丹”、“油用牡丹林下養鵝”等立體復合模式,四季牡丹生態園走出了新路子,引領了新業態。
“2014年下了場冰雹,把樹都砸歪了,當時我十分心疼,但好在牡丹沒受太大影響。”謝明珠說,套種不僅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達到利益.大化,更能以林護花,給油用牡丹形成“保護傘”。2016年末及次年初,大雪與倒春寒接踵而至,讓北方不少油用牡丹種植戶遭了殃,尤其魯西南地區多個油用牡丹種植基地的牡丹結不出籽兒、開不出花。而在任城區安居街道的油用牡丹園區,卻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牡丹籽不僅大,榨出的油品也好。..分析,“上喬下灌”的種植模式給牡丹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給油用牡丹裹上了“小棉襖”,.大程度減輕了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給油用牡丹帶來的損害。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表示,要積極在全國推廣任城經驗、安居經驗,讓油用牡丹更好地造福百姓。
圍繞三產融合,積極拓寬產品線,牡丹油、牡丹花茶、牡丹花蕊茶等新產品已全部投入生產。近幾年,該園區各項經營銷售收入突破1.2億元,由“粗獷經濟”到“精品經濟”的升級轉型,讓園區變成了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的排頭兵。引進200多種觀賞牡丹及玉玲花、碧桃等稀有樹種,讓園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AAA級國家旅游景區,在今年4月15日舉辦的第二屆牡丹文化節上,園區一天接納游客十余萬人,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收入高:就業不用愁,月薪過三千
負責園區后勤工作的69歲工人趙來生是安居西北街人,以前是種水稻的農民,累且不說,一畝地幾百塊錢,都不夠吃喝的。自從2013年11月,家門口有了這個牡丹園,大家生活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把地都包給園子了,我還在這打工,年薪24000元,加上4畝地的流轉資金,每年有個3萬多塊錢。現在一天干8個小時,工作比較輕松,掙的錢還比以前多,反正樂享晚年不是問題。”趙來生說。
像老趙這樣享受當地扶貧政策,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的,平日里能有三四百人。“種植集中的時節,能為七八百人解決就業問題,每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吸引了大量當地村民來園區工作。”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比起在工廠工地打工,在鳥語花香的園區工作是美的享受,村民在園區不僅賺了錢,還學到了技術,這種模式很受百姓歡迎。
據工作人員介紹,該園區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產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實行統一培訓,統一供種苗,統一銷售,統一核算分配的經營管理模式,與農戶簽訂油用牡丹種植技術服務協議和牡丹籽回收合同,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有效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