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過半,在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新民村,去年新栽植的400多畝、80萬株油用牡丹在梯田上靜靜休眠,等待綻放。這個小山村正因牡丹逐漸變美、變富。
2014年起,新民村采取“公司+村平臺公司+農戶+訂單”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小額扶貧信用產業貸款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全村151戶貧困戶參與油用牡丹產業。
50多歲的張德位因患脊柱炎無法干重活致貧。村里開始發展油用牡丹后,他與宏法公司簽訂了勞務合同,承包近60畝流轉地,和妻子及患病的哥哥一起負責田間管理,一年管護費約6萬元。“在家門口就把家照顧了,身體鍛煉了,收入也增加了。”張德位說。
除了勞務收入,村里的貧困戶還可利用政府的專項貼息貸款等資金在公司入股,每年按股金8%獲得分紅。4年來,入股的貧困戶每年僅憑政府貼息貸款的5萬元股金,就可獲得4000元分紅。
獲益的遠不止一戶一村。2014年以來,鎮安縣委、縣政府把油用牡丹產業作為十大脫貧攻堅載體產業重點扶持,全縣栽培面積達3.8萬畝,覆蓋8鎮、40村、7820戶,其中貧困戶2285戶。截至2017年底,已有135戶完全脫貧。按照規劃,5年后,鎮安縣的油用牡丹種植面積將達到10萬畝,建成全國.大的油用牡丹縣。
以鎮安為代表,油用牡丹迅速在三秦大地崛起,成為帶動農民脫貧的新載體。2013年以來,陜西油用牡丹產業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中大地園林化、陜北高原大綠化、陜南山地森林化”的生態建設戰略布局和林業工作重點,引導、整合相關資金、人力、林地等生產資源,累計投入林業扶持資金2億元,拉動社會投資近20億元,新增示范園(區)200多個。油用牡丹密植生產園遍及全省70多個縣(市、區),密植栽培總面積達60萬畝。
目前,全省已在咸陽市渭城區、商洛市商南縣建成以牡丹油為主要產品的全自動綠色生態木本油示范生產線兩條,油脂年產能2000噸以上,籽實原料消耗潛能1.2萬噸以上,渭南潼關、安康旬陽和商洛鎮安另有3條正在建設。聚焦產品精深加工,全省已開發出牡丹油、牡丹全花茶、牡丹花蕊茶、牡丹酒、牡丹面膜、牡丹潤膚油、牡丹花瓣糕點等產品8類20多款。開展或完成油用牡丹栽培、牡丹籽油標準等科技研發9項。在全國率先完成了野生牡丹種質資源普查,全省共有5種,占全國9種的一半以上,保留和集中分布程度較高。
在陜西,油用牡丹主栽品種鳳丹的適生范圍達到土地面積的96%,油用牡丹產業在推動全省生態建設和助力脫貧攻堅方面的潛力仍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