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清潔能源,特別是光伏能源產業的迅速發展,光伏農業產業的應用模式也向多層次、多維度、多樣化的方向發展。4月14日,圍繞光伏油用牡丹產業的發展,2018首屆全國光伏牡丹產業高峰論壇在安徽省宿州市舉行。
中國油用牡丹..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牡丹產業協會籌備委員會會長李育材介紹,牡丹分三大類:一類是觀賞性牡丹、一類是藥用牡丹、第三類是油用牡丹。油用牡丹的特點是耐干旱、耐鹽堿、耐高寒,喜歡陰涼。油用牡丹的這個特性和光伏發電結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并且增加了投入產出。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政安表示,油用牡丹產業是新興產業,“2011年,我撰寫的《牡丹產業報告》統計,油用牡丹面積不過50萬畝,2017年,種植面積測算在500-600畝,預計到2030年,可能達到2億畝左右,如果這樣來算的話,這將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作為光伏企業,協鑫新能源自2016年起,就開始在光伏電站內發展油用牡丹,現已種植光伏油用牡丹8000余畝,分布于江蘇、安徽、河南、山西四省共13個基地。
協鑫新能源總裁孫興平介紹,作為新能源企業,協鑫新能源在發展初期就非常重視光伏與農業的協同發展,致力于解決農業與光伏之間的爭地、爭光、爭空間的矛盾,做了很多積極有益的探索。截至目前,協鑫新能源農業、光伏農業已建成69個農光互補電站,占地6萬余畝。協鑫新能源光伏農業已初步建立起行業規模.大、門類齊全的高效農業發展模式和現代化光伏農業品牌,同時與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高校院所及高效農產品批發市場合作,進一步提升了協鑫新能源在光伏農業產業上的競爭優勢。
光伏農業的各種新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在光伏扶貧上成果顯著。協鑫新能源副總裁張耀邦說,協鑫通過這兩年的扶貧,也創造了光伏扶貧“鑫模式”——從光伏扶貧1.0到2.0逐步向3.0發展。
張耀邦解釋,光伏扶貧1.0模式主要是以純光伏電站,按照國家政策要求,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每戶支付3000元,連續20年幫助這些貧困戶脫貧,這是單純的“輸血式”扶貧;光伏扶貧2.0模式就是通過光伏農業的發展,把貧困戶的土地流轉出來建電站、發展農業,老百姓可以得到土地流轉租金的收益。“通過協鑫農業公司對農業的經營,讓貧困戶家的勞力到地里務工,宿州市埇橋區就有16戶貧困戶在我們地里面干活,這些貧困戶、勞動力干一天有50-80元的收益,一個月工資2000元左右,一年一個勞動力能有15000元左右的收益,土地資金收益、勞務工資收益、國家給貧困戶的補助,貧困家庭每年可以達到2萬元的收益,所以這是‘造血式’扶貧。”
而光伏扶貧3.0模式則是光伏+產業的發展。張耀邦認為,深度貧困地區要靠產業扶貧,一是把光伏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銷售企業引進去,和協鑫一起把農業產業化做大做強,二是把光伏產品像光伏組件、光伏支架這些生產延伸到貧困地區,通過二產帶動深度貧困地區的發展。所以,光伏扶貧3.0就是光伏+工業產業+農業產業化,帶動深度貧困地區產業的發展,促進地方經濟振興。“未來,我們還要把光伏和美麗鄉村建設搞起來,達到光伏扶貧的4.0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