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別名紫苑、青菀、辮紫菀等,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或根狀莖入藥,具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咳等功效。紫菀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性較強,沙質壤土種植較好,地上營養旺盛生長期在6-7月份,因此適宜與牡丹間作套種。
一、繁殖方法:
紫菀主要是用根狀莖進行繁殖。
二、套種時間:
紫菀春、秋兩季均可栽植,春栽于4月上旬,秋栽于10月下旬進行。
三、種莖準備:
在刨收時,選擇粗壯節密的根狀莖,色白較嫩帶有紫紅色,無蟲傷斑痕,接近地面的根狀莖作種栽,不宜用蘆頭部的根狀莖作種栽,因這樣的根狀莖栽植后容易抽薹開花,影響根的產量和 質量。種栽于秋栽時隨刨隨栽,若春栽需進行窖藏。栽前將選好的根狀莖剪成6~10厘米長的小段,每段帶有芽眼2~3個,以根狀莖新鮮、芽眼明顯的發芽力強。
四、套種方法:
每個油用牡丹行內套種1行紫菀。套種時,先在油用牡丹行內開6~8厘米的淺溝,然后按株距15~20厘米,放入根狀莖段2~3根(即每種植1株紫菀用2~3根種莖),.后覆土稍加鎮壓,并澆水即可。一般每畝需用根狀莖15公斤左右。
五.田間管理:
一般栽后15天左右開始出苗,苗未出齊前注意保墑保苗,苗出齊后要加強松土、除草、肥水管理等。
1.中耕除草:苗出齊后,應及時中耕除草。早春和初夏田間雜草較多,應勤除草。初期宜淺鋤,以免傷根;夏季葉片長大封壟后只能拔草,不宜深鋤。
2.灌水排水:紫菀生長期間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但地面也不能過于潮濕,以免影響牡丹和紫菀的根系生根。紫菀在苗期需水量較小,可適當的灌水;進入 6月份后,葉片生長茂盛,需水量較大,應根據天氣降雨情況較小澆水,宜采取小水勤灌,灌后松土保持水分;7~8月間降雨量較大,由于紫菀雖然喜濕但不耐澇,而牡丹又怕積水,因此應及時排水,嚴防澇災。
3.追施肥料: 紫菀一般需要進行二次追肥,..次在6月間,第二次在7月中下旬,每次每追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 20~30公斤。
4.摘除花薹: 紫菀6~7月份開花后,需要消耗大量養分,應將花薹及時打掉,以促進地下根莖生長。紫菀進入花期后,應經常到田間檢查,發現有抽薹的應立即將薹剪下,勿用手扯,以免帶動根部影響生長。
六、采收與加工
1.采收:紫菀.佳采收時間是在栽種當年的“霜降”前后(即10月下旬),如果秋季不采收,也可于翌春季萌發前采挖。采收時先割去地上變黃枯萎的莖葉,再將地下根及根狀莖小心刨出,抖凈泥土,即可進行加工。
2.加工:將采挖出的紫菀根莖,放干燥處曬至半干,再切成段或編成“辮子”曬至全干,即可入藥。一般畝產干品200-300公斤,畝產值在2000元左右。